春天的颜色 练切 和果子

Tip:1、豆子蒸好后把水控干再放入搅拌器打成豆沙,这样打豆沙的时候会比较困难,但是如果打豆沙时放入过多的水,出来的豆沙太稀,就没办法成形。如果放入过多的糯米粉补救,就会太黏,也不是练切皮的样子。 2、混合好买糯米粉的豆沙不能上锅蒸着加热,那样子会蒸成蜂窝状,晾凉后会发粘; 3、国内很有前辈都是先煮糯米团子然后再拌入豆沙中,我觉得那样子很操作很容易会在豆沙中留下颗粒较大的糯米团,用微波炉加热混了糯米粉的豆沙的方子是跟日本人学的,自觉操作起来会更容易; 4、混了糯米粉的豆沙放入微波炉的时候不要盖盖子或者敷保鲜膜,高火叮一半是为了让糯米粉变熟,一半是为了蒸干豆沙中多余的水分; 5、如果豆沙制作的时候稍微有些稀,可以考略把豆沙多叮两次,但是每次的是时间都不要过长,每次叮完都要记得充分搅拌,才能保证豆沙不会变焦。 6、200G干菜豆制成的豆沙大约有440-450G 7、豆沙与糯米粉的比例  300G:10G,所以我的440G放入豆沙里加了13G糯米粉; 8、加入糯米粉的水量要根据豆沙的含水量做变化,如果制成的豆沙少于420G可以考虑多添加半勺水,如果制成的豆沙多余460G就不能再添水进去了。; 9、练切皮与馅料的比例为2:1 ,因为练切皮本身就是豆沙制成,内陷不需要太多来平衡口感; 10、练切皮的豆沙制作时不需要翻炒,如果豆沙制作出来太稀可以炒制着挽救一下; 11、练切皮的豆沙是做外皮用,所以不放油
材料:
适量
大菜豆:
200G(白凤豆、白芸豆更好)
糖:
50-60G
水:
15G
糯米粉:
13G
红豆沙:
200G
工具:
适量
搅拌器:
大头针、别针 筷子
模具(叶子形状,可选):
网晒形状的漏勺 餐刀
食用色素:
保鲜膜
1
1、200G大菜豆洗净放6倍以上的水浸泡15个小时以上;
2
浸泡好的大菜豆去皮,用热水焯3、4遍,去除浮沫跟豆腥味;
3
焯过水清洗干净的大菜豆加上50G糖拌匀,上锅蒸60—80分钟,晾凉备用;
4
晾凉后的豆子放入搅拌机打成豆沙;
5
打好的豆沙一定要过一遍筛,只有细细的白豆沙才能做成好的练切皮;
6
过完筛的豆沙混入13G糯米粉跟15G水,搅拌均匀,放入微波炉高火叮1分钟
7
从微波炉中取出来,继续翻拌均匀,再高火1分钟。如果感觉混合的并不好可以多叮一次;
8
做好的练切皮分成5份,(100G的4份),其中三分加食用色素揉成粉红色、绿色、紫色的练切皮,余下的染成黄色,做装饰用。绿色的练切皮中可以添加一些抹茶增加风味。
9
制成的练切皮都用保鲜膜包裹好,稍微醒醒备用;
10
200G豆沙等分成20份,滚成圆球作为内陷;
11
白色有黄色蕊芯的叫做 水仙 A、取20G白色的练切皮,包裹好红豆沙,滚圆; B、稍稍压平整形,中心点用筷子戳一个洞,用刀背等分出5道压痕; C、捏出花瓣,用大头针从中新年划出5道压痕; D、用筷子黏住一点黄色面皮,尾部揉尖拉长,添补花蕊成芯即可。
12
绿色的三角形的叫做 福松 A、包裹好豆沙馅,团好,压成圆柱形; B、用三根手指将面团捏成型,表面用刀以中心点向外做出压痕,中间点入三枚小的黄色小珠子即可
13
紫色有黄色叶片装饰的是 茶巾绞 A、练切皮包好豆沙馅,滚圆; B、用保鲜膜包裹好练切,挤出空气,拧紧; C、解开保鲜膜,整形摆好装饰即可。
14
紫色有黄色花蕊的那个  我不知道名字,大概算自创的吧,主要是打算说一下花蕊的制作; A、取一小团黄色的练切皮,揉圆; B、取一个筛网,抵住黄色练切,用力按,变成一簇即成。
相关推荐
  • 青椒鸡蛋馅饺子

    饺子馅里加虾仁或是虾皮都可以,总之这款饺子吃起来清淡爽口,对减肥的人来说再适合不过,快快尝试!吃到饱吧!
    其他 42604 浏览
  • 无糖传统老式桃酥

    快过年了,给老人们买了各种点心,可怜我老爸糖尿病每次吃点心都担惊受怕。于是我特意为他做了这款无糖桃酥,让他可以放心的大快朵颐啦!
    其他 16594 浏览
  • 中国风——圣诞树馒头

    圣诞节将至 早在一个月前就已经开始了各种I节日气氛 或许你认为圣诞节应该做一点西式饼干 糖霜姜饼屋 其实中式面点也可以做成圣诞风格哟 只是难度稍微大一些 用发酵面团的做成圣诞树 别有一番风味哈 那就来看看哟
    其他 50575 浏览
  • 鱿鱼粥

    出门在外闯荡的潮汕妹子,老妈寄来了鱿鱼干,想着煮个鱿鱼粥吧。搜了下厨房里鱿鱼粥做法都不满意,决定自己按做饭经验做一个,没想到很好吃。有鱿鱼干的人应该不多,估计到时也没多少人会去做这个菜,但还是想分享一下。
    其他 70513 浏览
  • 白菜豆腐汆丸子

    我们知道大白菜素有“菜中之王”的美誉。它含有多种维生素、蛋白质、脂肪和钙、磷等矿物质与大量的粗纤维。可炖、炒、熘、拌、腌和做馅。特别是和肉类搭配,既可增加肉的美味,又能减少肉中的亚硝酸盐类物质和致癌物质亚硝酸胺的产生。
    其他 20046 浏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