碗托则
91117 阅读
0 评论
82 点赞
来源:互联网
Tip:蒸好的碗秃则银圆般薄厚似碗的形状,色略发乌色但光泽鲜亮拿在手中,在空中上下晃动,“碗托”软颤、软颤~再把碗秃则往盘中一扣,清脆响亮,可谓天下一绝~ 去过山西的朋友,一定见过街边商家的招牌,有写“碗秃则”、“碗秃子”、“碗托则”、“碗托子”的吧,其实都是一回事,但这可不是错别字哦,“则”和“子”用山西的方言讲出来都是读“ze(轻声)”。而这些民间小吃又是极具山西风味的,所以,山西人用自己的方言把它写出来就有了两个版本的名称。而用“托”字,是因为碗托的制作是借助于“碗”制成的,蒸好后倒扣出来的形状如碗的底部,顾名思义为“托”。还有根据整个制作过程来看,蒸好的成品是从从碗里脱出来的,所以也有写“碗脱”的,因此柳林县的碗托也叫做“碗团”。
小麦面粉:
100克
荞麦面粉:
30克
清水:
适量
生姜片:
适量
八角:
1个
食盐:
少许
直径大盘:
1个
小浅碟:
1个
浅口径碗:
1个
1
【调料水的熬制过程】
2
锅内放入适量的清水
3
放入1片生姜、1个八角
4
大火煮开,转小火熬煮约10分钟左右
5
加入适量的食盐,稍微再煮1分钟至食盐溶于水中,关火
6
煮好的调料水倒入小碗中,放置一边冷却至水凉
7
【碗秃则面浆的制作过程】
8
小麦面粉与荞麦粉倒入和面盆内
9
用筷子将两种面粉充分的搅拌均匀
10
分次徐徐的倒入冷却的调料水
11
用筷子将边缘的面粉向里搅动,使面粉吸收水分完全与水融合,形成雪花状的面絮
12
右手张开,用力抓握雪花状的面絮
13
将所有面絮揉捏在一起成面团
14
继续用手揉制面团,使其盘“性”(也叫“饧面”)
15
直到面团光亮利手、不粘盆(也就是所谓的“三光”面团)
16
用手指在光滑面团的中间按压一个小洞
17
舀1汤匙调料水,淋在小洞里
18
用手提起面团的边缘,向小洞位置折回
19
面团边缘包裹住小洞里面的水,用手揉制面团,揉面的过程中面团会遇水分而成湿性,揉制时会粘盆粘手
20
反复揉搓,水分会逐渐减少,直到面团充分吸收水分,又会变成“三光”面团,此时的面团较柔软湿气大
21
再用手指在光滑面团的中间按压一个小洞,重复9~13的步骤,继续揉制面团,如此反复几次
22
经过多次的“加水—揉制—加水”的过程,面团渐渐失去筋性,不易成型
23
继续往面盆里加入1汤匙调料水
24
用手继续抓揉失去筋性的不成型的面团
25
再继续往面盆里加入1汤匙调料水,重复17~18的步骤,直到不成型的面团全部溶于水中,形成面浆
26
但是用手在面浆里抓一下,还可以看到有没有溶于水的大块的面疙瘩
27
这时不要再往盆里加水,而是继续用手在面浆里抓揉面疙瘩
28
直到面疙瘩全部溶于水,形成稀糊糊的面浆,用手在面浆里抓一下,手上也是稀稀的面浆,没有任何疙瘩状
29
的面
30
用筷子将稀糊糊朝一个方向搅打数次,使面糊上劲,放在一边静置饧制30分钟
31
【碗秃则的蒸制过程】
32
支好蒸架,将浅口碗放在蒸架上,大火蒸至碗热
33
取出碗,用干燥的擦碗布擦干碗里的水蒸汽
34
用小勺舀三勺饧好的面浆,放在碗内
35
碗上面遮盖一层保鲜膜
36
将装有面浆的碗重新放回蒸锅内,盖盖大火蒸制20~25分钟
37
至碗内的面浆颜色由白变深,面浆表面凝固,趁热立即取出碗,放在一个盛有冷清水的盆内过凉
38
用不锈钢调匙的手柄端在碗与面团的缝隙处,轻轻划一下
39
把面团倒扣在一个直径大一点的盘内